调水冲刷一般在雨季的前期,这时把水库的水全部放清用冲刷力把泥沙直接冲到海洋,然后接着汛期的到来利于蓄水。
每年秋季最好。
大河扬波铸丰碑----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综述
人类的文明史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。人类创造的文明,总是与支撑文明的环境息息相关,当支撑文明的环境失去平衡,人类必须利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修复面对的环境,让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。人类文明的崇高境界,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。———题记
2002年7月4日,一个写进世界水利史的日子。
这天上午9时,在黄河干流最后一段峡谷上建起的小浪底水利枢纽11个闸门依次徐徐开启,不同层面泄流洞喷涌出315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清白、酱黄两种颜色的水头,犹如宣泄的巨浪,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,奔向黄河下游河床,从而拉开了世界水利史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人工原型试验——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的序幕。
“调水调沙”,四个普通汉字的组合,跨越了几代治黄人的梦想,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。真实地呈现在今天的黄河之上。十几天的流淌,不仅仅是人类第一次以自主调控水沙关系的洪水重塑大黄河,也是现代水利和现代治黄的高科技技术大检阅,更是传统治黄精神在新时期治水理念指引下的又一次集中展示。
酝酿了60年的调水调沙
中国几千年的治黄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与黄河水害作斗争的历史。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西汉时贾让提出的“治河三策”,从东汉王景“宽河行洪策”到明代潘季驯“束水攻沙”的理论与实践,治理黄河基本上是以除灾为主要目的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人们对黄河的认识不断深化,逐步建成了“上拦下排、两岸分滞”的防洪工程体系,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变成了雄伟的“水上长城”,创造了半个世纪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。
然而,时至今日,黄河的防洪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。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,全球所有河流存在的问题在黄河上都能够寻到踪迹,而黄河的泥沙、悬河、断流以及生态问题均可堪称世界之最。自黄河下游出现堤防开始,下游河床就一天不停地在长高,中华民族对黄河的水患意识也时刻不曾减弱过。为了抵御洪水,保护家园,人们只有不断地加高两岸堤防,但即便如此,历史上的黄河依然桀骜不驯,频繁决口,洪水浩劫史不绝书。今日河南开封市地下深埋于黄土中的9座皇城就是例证。
黄河固执的泥沙与悬河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的水利界。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每年的入黄泥沙达到了16亿吨,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,下游河床由此以平均每年10厘米的速度抬升,迫使人们为了防洪继续不断加高两岸大堤。据测算,新中国成立后4次加高培厚黄河大堤的土方量可以垒就13座万里长城。因此,人们一直盼望着下游不再淤积,多少治河科技工作者也在冥思苦想,寻找停止淤积的途径。但苦于没有有效的手段,人们只能无奈地看着黄河泥沙逐年淤积,看着河床不断长高。
那么,黄河泥沙淤积的根源何在呢?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总指挥、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告诉记者,黄河沙患主要是因为“水少沙多,水沙不平衡”的特性所决定的。也就是说,黄河奇高的含沙量(平均每立方米37公斤,最高达1700公斤,世界罕见)使水流无法将所有泥沙冲刷入海,淤积河道就成为必然。然而,通过治黄技术人员多年来对黄河洪水过程的大量分析发现,虽然黄河水少沙多,但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水沙平衡关系,黄河水流是完全有能力将泥沙输送入海的。为了找到这个平衡的水沙关系,多少治黄人年复一年地测验、计算,观察不同断面的变化情况,终于找到了理论上可行的水沙关系,据此,治黄人第一次提出“调水调沙”这一新的治黄理念。
通俗地讲,调水调沙就是借助自然的力量,依靠大型水库的人工调节,创造一种能够冲刷下游河床泥沙的“人造洪水”,输沙入海。诠释意义似乎很简单,但调水调沙理论的形成到真正的实践却经历了60多个春秋。
20世纪40年代,美国学者萨凡奇.葛罗同在1946年治理黄河的初步报告中提出,利用八里胡同水库控制洪水并发电,坝底设排沙设施,每年放空排沙一次,以减缓下游淤积。20世纪60年代三门峡水库泥沙问题暴露以后,有人提出利用小浪底水库进行泥沙反调节的设想。70年代后期,三门峡水库的运用实践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黄河水少沙多、水沙不平衡对下游河道淤积的重要作用,再一次提出了在黄河上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库,实行统一调度,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,变水沙不平衡为水沙相适应,更好地排洪、排沙入海,从而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甚至达到不淤。
真正使黄河调水调沙的设想变为可能的是有着126亿库容的大型水利枢纽——小浪底水库。2001年,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启用,让黄河下游不再长高的梦想变成了越来越强烈的希望。经过黄委近一年的全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和方方面面的准备,终于,在今年7月的黄河,在小浪底以下800多公里河道上,黄河人开始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大规模调水调沙试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