穷忙现象在世界各国的蔓延状况快慢不一,源头来自于企业一方面减少正职员工采用;一方面增加兼职、打工、签约、派遣等非正式员工,以求降低成本并增加管理弹性。以德国汽车业为例;尽管该产业愈来愈赚,但总雇用员工却是五十年前的一半不到。
1998年德国穷忙族约占2.7%,全德国则占3.9%,但根据最新统计,德国穷忙族增加到7.4%,西欧各国的情况差不多,就算富国瑞士也有近30万穷忙人士。
造成这个族群激增的原因,主要还是为了解决失业问题,政府通过可以低薪工作的法令,以德国为例,企业可以不再遵守在1998年以前明订的最低工资,而提供失业人士大量低薪工作,以期解决失业问题,但专家对此政策评价不一,有人认为提供低薪工作,解决失业问题固然是好事,但有人认为这种方案无济于事。
德国当前的失业率占12%左右,只比过去下降一个百分点。穷忙族却直线上升,以单亲家庭和孩子较多的家庭最多。这些令人穷忙的工作包括清洁工、洗衣工、快递、电话接线生、厨房助理甚至建筑工,也有不少高教育人士属于穷忙族,最典型的例子是外文翻译,不但工作繁重不亚於作家,收入远不能相比,且没有任何保障,书再畅销也拿不到红利。 “穷忙族”目前正在台湾日渐成形,他们的显著特点就是每天超时工作、薪水却没有增加。他们钱少事多、忙个不停,却始终是穷光蛋一个;他们无力置产,连退休养老金也无着落。据台媒报道,台湾“中央大学”人资研究所教授李诚针对1980年到2005年期间,台湾25到64岁的男、女性劳工每周工时和时薪的变化做的研究报告指出,男性时薪所得前10%的“富人组”,近25年来每周工时减少了8小时,时薪则增到接近820元(新台币);但男性时薪所得最后10%的“穷人组”,25年来每周工时不减反增,时薪换算下来才80元。女性劳工的“富人组”和“穷人组”也呈同样趋势,显现台湾渐走向“穷者越忙、富者越闲”的社会。
李诚分析富者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,穷者却还留在劳动时代,普遍是处理庶务性工作,对公司产值贡献度不大,薪资水准无法和付出的劳力成比率。台湾“中华人事主管协会”执行长林由敏担忧,富者因闲,有余时间吸收新知,懂得多元渠道投资、累积财富,闲暇时还能考证照,念EMBA,加强专业能力,升迁更加快速;“穷忙族”为了养家活口,甚至要兼好几份工作,没有时间投资自己,到最后变成恶性循环,忙个不停,但脑力退化速度越来越快,竞争力越来越弱。
造成“穷忙族”的原因很多,1111人力银行营运长吴睿颖认为,面对大陆强大的经济成长力,台湾普遍被边缘化,很多工作机会外移,加上两岸开放政策未明,内需产业不振,产业竞争力滑落,导致不少企业薪酬“M型”化趋势明显。不仅低阶员工薪水少,某些产业就连高学历的社会新鲜人薪资也少得可怜。薪水少,但工作没有跟着减少。吴睿颖观察,企业因为景气差,不少职缺几乎都出缺不补,一人当两人用,行销兼庶务,“穷忙族”的忙碌无法转化为财富,繁杂的工作也没法满足个人成就感,结果越穷越忙,个人价值难以提升。